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新兴的再生医学领域,引领创新。她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开创性地从蚕丝中提取丝胶,用于受损神经的修复治疗,沿着蚕丝丝胶这条“新的丝绸之路”报国为民。
1、摒弃传统方法修复神经,医院有"新招"
在老鼠断裂的坐骨神经中间,植入一段丝胶神经导管,在8到12周内,就能完成断裂神经的高效再生。王琳教授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后将能解决神经创伤修复的外科难题。
王琳表示:“因为我们现在临床上针对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一般外科医生是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来进行的,就是从自体神经移植,从人体上截取一段不那么重要的神经,移植到外周神经缺损的地方,但是人体的神经其实是没有多余的。
2、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留学回国报效祖国
王琳出生在武汉的一个医学世家,美国布朗大学博士毕业,曾在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王琳教授长期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在创伤修复、生物治疗、新生物材料研发、医学检验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方向兼具科研前景和临床应用转化价值。她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得知国家启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急需再生医学人才时,王琳立刻决定回国。
王琳提到:“我的导师就告诉我说,你找遍全世界各个地方,都不可能(像中国)给年轻人这么大的支持。我觉得这是对知识分子很大的尊重,特别是对青年科学人才,这是非常大的信任。”
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为协和医院王琳教授颁奖
3、团队潜心实验,3年终获研究成果
回国后,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在蚕丝中曾经被当做废料处理掉的丝胶,其实可以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原料,但国内外对丝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追求原始创新,就是要从无到有,敢为天下先。
在这一过程中,王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仅拿丝胶提取来说,实验的变量就很多,一个条件变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实验。但是大家没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来,优化条件。经过近3年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年会上,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
近年来,王琳和她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由她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选为SCI封面文章,申请并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包括国际PCT发明专利1项)。担任多个国际重要期刊审稿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双语教材;参编美国权威教材Cancer Immunotherapy,曾获布朗大学“药学荣誉学者”,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2015年获首届“王正国创伤医学创新奖”。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