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对专利申请的需求日益扩大,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因为没有实际的产品或者创新设计,就委托一些机构或者个人办理相关业务,以拿到证书为目的,这就是所谓“编专利”的市场需求。随着政策的调整,“编专利”也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当前,随着国家对专利质量日益重视,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提升专利质量的措施,如出台了专利非正常申请、专利套取补贴的惩罚措施、限制专利发明人变更、采取了一系列提升专利审查质量措施,等等。其中,对于“编专利”这一块,虽然没有明文出台规定,但在一些审查意见或者驳回决定中,或者在专利非正常申请、专利套取补贴的惩罚文本中,还是能看到许多影子。对于“编专利”,也是众说纷纭。
提倡者认为:“编专利”,是专利设计、专利创意范畴,只要符合专利的三性,就具有可操作性。
反对者认为:“编专利”,属于投机取巧,没有实质生产产品的意图,却占用了专利审查资源,甚至成为专利非正常申请、套取补贴的推手。
不同的人,对于此事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编专利”孰是孰非,其操作方式和操作空间,却要因人而异,目前还很难一棍子打死,但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编专利”应该是专利设计创意的延伸
专利申请,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应该有现实的产品,或者样品,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专利产品的可应用性,更好地针对性加强保护点。如果企业或者个人有实际的产品,在申请专利时候,就能更有助于理解。
但是,往往实际情况是,客户提供的产品或者交底书,通过检索之后,发现已经出现了类似产品,在新颖性这块就失去了可授权性。因此,有些机构或者企业会做出创造性修改,也有些撰写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其目的,还是为了专利获得授权。
然而,这种专利,除非能生产出产品,显然没有太多的市场价值。毕竟,产品生产,需要考虑成本和市场,还得考虑其他品牌等等,并非一本专利证书就能了事。
这种场合下“编专利”往往成了现有产品的设计衍生,帮助客户避免现有产品在申请专利层面的不足,而提出了创新改进。当然,有些改进对于客户是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这种专利申请,与其说是“编专利”,还不如说是在帮助客户开发设计新产品。对于这种改进,笔者认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专利从业者而言,其付出的劳动,远远大于专利撰写本身付出的劳动,其价值也超过了专利申请拿证本身。
——“编专利”为了帮助企业或者个人获得相关证书
专利证书的价值,随着高新企业的评定或者个人职称、加分等需求,其价值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符合企业项目领域要求、个人工作领域的时候,且个人不能变更发明人时候,更加体现了专利证书上的信息价值。发明人署名对企业不重要,但对个人用于加分和职称来说,显得足够重要了。
一些“编专利”成为帮助他们获取证书的快捷路径。一方面,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本身没有相关的研发能力,也对专利不是很懂,认为花钱就行;另一方面,专利尽管普及了,但大家还是为了证书而证书,忽略了专利本身价值,认为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想太多涉及其中。
正是这种原因,围绕企业需求,或者个人相关从业领域的专利编写,成为专利证书获得的重要推手。当然,不同于第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往往企业或者个人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往往只有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题目,至于专利本身内容,交给了那些专利设计者。他们的目的就是证书和证书上的名字。
专利设计者,需要根据题目(有些自己拟定,有些客户指定),查找相关文献,检索专利库,做出一些独特的专利设计,绘制图纸,并协助完成相关申请,最后帮助客户获得专利证书。个别机构也采用了流水线式作业方式,分段分包,等等。
显然,这个专利设计本身是否会用作专利产品的开发,或者是否需要考虑产品成本或者市场之类,则不是专利设计者能考虑的问题。对于企业或者个人,出于成本或者方向问题,也很少能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走向市场相对比较少。
正是因此,在目前,有很多政策提倡专利产业化,就是将专利能转变为产品,推向市场,这样,实现创意设计到产品的转化。这个方向看似不错,但需要专利设计者把握企业相关方向,也需要企业多方面配合。显然,对于只希望短时间获得证书的企业或者个人,多数是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的。
——“编专利”为了投资、取巧,甚至当作骗术的一个筹码
上一篇:发明专利为啥时间长、价值高
下一篇:中国专利的五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