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在2018年会上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本次《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是根据2016年到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进行了医师大样本的调查而出具,全国共计4.46万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参与本次调查,共约 14.62 万医师参与。我们希望让社会对中国医师的状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让社会关注医师的状况、关心医师的健康,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
1、医师执业环境
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比2015年减少6.7%,涉医违法犯罪2016年比2015年减少14.1%。但本次调研显示仍有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50%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数据与2015年的调研数据相近。分析原因:医师对自身执业状况改善的关注度增加。个别地方政府维护医师权益的力度不到位,引起了广大医师的严重不满,影响了医师的感受,导致医师对整体执业环境改善的感觉滞后。 医疗自媒体兴起,医疗自媒体对涉及伤医敏感新闻报道等。
有38%的医师从未亲身经历过医疗纠纷,62%的医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在伤医问题上,34%的医师从未亲身经历过暴力伤医师事件,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但绝大多数为偶尔的语言暴力(51%)。201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27.14%的医师未遭受过暴力事件,数据比对显示,针对医师的暴力事件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
2、医患关系现状的成因
2015年的《白皮书》在分析医患关系紧张成因和解决途径问题上,70.67%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来源于医疗纠纷、工作量大以及患者的期望值太高。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全体被调查者都关注解决方法,尤其是女性组、每周工作时间长组、初级职称组和正高职称组,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上,被调查医师都从自身寻找问题,说明中国的医师非常的自省和理性。
在既往的调查中媒体在医患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广大医师热议的话题。本次调研中设计的一个题目“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部分媒体倾向性引导造成的”这一因素绝大多数医师都没有选择,经过统计分析后,该因素不能作为医患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存在,医媒关系正在好转。2011年的调研中,医师认为医疗场所暴力的原因中,53.75%的医师在选项中选择了媒体的负面报告。2014年的调研中,关于医疗场所内暴力行为的原因中,84.31%的医师选择了媒体负面报道。如此高比例对媒体涉医报道的不满,说明了当时医媒关系紧张。
经过几年的努力,医师们的呼吁受到政府、社会和媒体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不实报道受到了新闻主管机关的通报批评,涉医报道的公正性逐步得到医师们的肯定。
3、医师的周工作时间与休假
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医师在每周工作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 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 51.13 小时,但他们显著高于一级医院的医师。后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 48.24 小时。2014年的统计显示14.43%的医师工作时间在国务院规定的法定时间内,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虽然有少部分医师每周工作40小时以内,但更多的医师加班加点,这造成人均工作时间大于40小时。本次调研显示,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医师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护。医师之所以加班加点与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有关,医师长时间超时工作将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4、医师的年收入
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5.9%,令人欣喜的是本次调研显示,虽然医师收入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本次调研中“我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已不是医师职业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医师收入与其社会贡献是不相符合,正高级职称年人均收入刚刚超过十万,该数据是综合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平均后的结果,这种收入状况与西方国家动辄数十万美元的年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5、医师的执业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医师执业态度上,男性和女性被调查者在积极态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有积极性,高级职称者执业态度更积极;年收入最低组消极态度最高,这进一步说明医师收入会对医师工作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而言,被调查者对执业的积极态度高于对执业的消极态度。年轻人在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上都表现明显,情绪波动更大,而消极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降低。关注年轻医师的执业状况对稳定医师队伍非常重要。
6、医师对医改的态度
在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态度上,调查显示:职称高、职务高的群体对医改的主动参与性越高;年轻组主动参与性差,且学历越高主动参与程度越低;较高收入的医师对医改的态度更被动医疗机构等级越高的医师被动接受医改比例越高,积极参与的程度越低。改革只会越来越好,从而让医师们更加积极参与医改。
7、